《泰坦尼克号》上的历史人物之戏说与史实—船员篇(4)
二十世纪初,瞭望员是海船上的一个重要职务,站在高高的瞭望台上,负责观测海情。弗里特和李就是泰坦尼克号14日晚出事当时的当班瞭望员。
右侧是李
弗里特首先发现了冰山,他马上敲了三下警钟,然后拿起电话向船桥报告:“正前方有冰山。”(34)然而发现的太晚了,由于那晚没有月光,而且没有配备望远镜,所以此时冰山已近在咫尺。这一段在影片中如实地表现了出来。
有意思的是,卡梅隆为了增强电影主人公与泰坦尼克号的联系,在此处加入了一段杰克与露丝的戏:瞭望台上,弗里特和李被下方传来的一阵嬉戏声吸引,他俩趴在围板边向下看去,远景处的甲板上,杰克与露丝正在拥抱接吻;弗里特和李调侃了几句后直起身来,猛然发现了眼前的冰山。我不禁在想,要是杰克与露丝没有滚传单,是不是就不会此时在甲板上兴奋地大声嬉戏,那么弗里特和李就不会因此走神儿,是不是就能早30秒发现冰山?这30秒足以改变泰坦尼克号及其一千五百余名乘客的命运。唉,要是杰克知道了这其中的因果,他会后悔吗?
实际上,瞭望用的望远镜自从南安普顿起航以来就没有被船员找到,这也是造成泰坦尼克号悲剧的重要一环。这一个细节在影片的当晚二副与大副交班的情节中,借莱托勒的嘴交代了出来。
前左默多克、前右莱托勒
后左罗伊、后右穆迪
此时莱托勒说出了望远镜的事
公映版国语配音在此处又出现了一个台词翻译错误。莱托勒转身离去时,对默多克说了句:“I will be on my rounds”,公映版翻译成“该我值班了”。其实此时是莱托勒在向默多克交班,该值班的是默多克。此处正确的翻译是“我去休息了”。“rounds”直译是“轮次”,如果不知道泰坦尼克号那晚真实的当班次序,很容易会想当然地把莱托勒口中的“睡觉轮次”理解成“值班轮次”。
这两个瞭望员后来都获救生还了。弗里特在6号救生艇担任桨手(35),李在13号救生艇担任桨手(36)。
舵手希琴斯和罗韦也是出事时的当班舵手,希琴斯在船桥舵手室,罗韦在船尾瞭望台。
在影片中,舵手希琴斯是个较为重要的龙套,在两个重要的情节中都有表现,这两段情节都是史实,影片真实地展现了出来。
a. 撞冰山时的紧急处置
在事发时,希琴斯是当班舵手,大副默多克发出“右满舵”命令后,希琴斯拼命打舵,将舵向左打死(37)。
b. 担任6号救生艇艇长
舵手希琴斯被任命为6号救生艇艇长。在泰坦尼克号沉没后,以布朗夫人为代表的众女士请求希琴斯回去救人。希琴斯拒绝了,他向女士们绘声绘色地描述了如果他们回去将会发生的景象:落水者纷纷涌上救生艇,救生艇不堪重负而倾覆。于是众人被吓住了(38)。
这实际上是所有没有返回现场救人的救生艇人员的心态和理由。这种理由有一定道理,但如果实施得当,返回救人的风险应该是不高的。只能说救生艇上的这些指挥者被吓破了胆。
卡梅隆着重展现了6号艇长希琴斯的这段表现,用以反思当时这一黑暗、沉重的事实。
后来,希琴斯渐渐失去了对6号艇的领导地位,布朗夫人成了实际的指挥官(39)。
舵手罗韦在影片中出现得很少,一处出现在杰克和露丝在船尾首次相遇时,听到露丝的呼救声,他带人赶了过来,当然这是卡梅隆的演绎;第二处则是在放求救火箭,这是史实。
舵手罗韦的故事有些意思。事发时,他在船尾瞭望台值班,他一直不知道泰坦尼克号撞上了冰山,在一个小时之后,他突然发现一艘救生艇(应该是7号艇)从右舷飘过,他急忙打电话到船桥汇报,船桥的人这才意识到竟然把罗韦忘了。于是舵手罗韦被安排到船桥放求救火箭(40)。
在求救火箭放完后,罗韦被船长任命为折叠艇C的艇长(41),罗韦得以生还。
发报员菲利普斯和布莱德的故事比较多,但在影片中大多没有表现,只表现了他们俩奉船长之命发送求救电码的情节。
菲利普斯是第一操作员,当晚一直在值班,船长来到电报室时,第二操作员布莱德正准备接班。在得知出事后,菲利普斯继续工作,发出了求救电码“CQD”。他们坚守岗位,一直工作到2:10(43),此时,距大船完全沉没仅剩十分钟。期间,布莱德接手了一段发报工作。
最近的喀尔巴阡号将在4个小时后赶到
请注意上下图布莱德的发型
这是镜像拍摄时的一个Bug
在这里要称赞喀尔巴阡号的船长罗斯通。这艘客轮是距离泰坦尼克号最近的船,但也相距58英里,按它14节的正常速度需要4个多小时才能到达。然而,罗斯通不顾自身遭遇冰山的危险,全力驾驶,使喀尔巴阡号达到了17节的速度(42),用了3个多小时到达现场,拯救了幸存者。
事实上,最近的并不是喀尔巴阡号,而是10英里外的加利福尼亚号。但由于电报员菲利普斯的一个错误,失去了这个近在咫尺的救援。当晚,菲利普斯已经工作很长时间了,他不停地发着电报,其中大部分是乘客的私人电报,晚11点左右,加利福尼亚号发来了冰山警报,烦躁的菲利普斯未予重视,反而粗暴地对加利福尼亚号的电报员恶语相向(44)。11:30,加利福尼亚号电报员下班时关闭了电台。
“CQD”是当时国际求救代码,但最近的一次国际会议已经通过决议,用“SOS”代替“CQD”,于是布莱德灵机一动,建议菲利普斯发送“SOS”。菲利普斯采纳了,于是,历史上第一个“SOS”呼救代码于1912年4月15日0:45在泰坦尼克号上经菲利普斯之手发出了(45)。
在得到船长许可后(46),他俩在沉船前10分钟开始逃生(47)。布莱德逃到了船头,很快就落入海中,辛运的是他爬上了折叠艇B(48),从而获救。而菲利普斯则逃向了船尾(49),最终随船沉入了海底。
在影片的最后,当杰克和露丝跑向船尾时,画面里出现了一个人物,他将跌倒的露丝扶起。电影评论解说里指出,他是总糕点师乔金(50)。
总糕点师乔金是一个神奇的人物,但他的事迹在影片中全无展现。
乔金的神奇之处在于,他是唯一一位浸泡在零下2度的冰冷海水里达2小时之久的幸存者(51)。在沉船前,他数度返回自己的客舱喝酒(52),以至于最后他醉意十足,也许正是酒精的作用,使他战胜了严寒。
乔金不仅是幸运者,他还是一个英雄。他本来是10号艇的艇长,但他放弃了登艇,他不想留下坏的先例(52)。在所有的救生艇都离开后,他开始将长椅扔到海里,共扔了大约50张,给落水者提供了可能的帮助。
影片将乔金放到了船尾,与杰克和露丝一起落入大海。事实上,乔金是在船头落海的,他落海后,不停地游泳,后来他游到了倾覆的折叠艇B旁边,但由于船底已满,他就扒在船边直到获救(53)。
在电影《冰海沉船》(A Night to Remember)中,乔金的事迹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展现。
泰坦尼克号幸存者们难以忘怀的一件事就是:在整个沉船过程中,船上的乐队始终在甲板上演奏乐曲,给了慌乱的乘客一丝安抚。
乐队团长是华莱士.哈特利,他是刚刚被白星航线从康纳德公司的毛里塔尼亚号挖来的优秀乐队团长,他的队员有:大提琴手伯里库、低音大提琴手克拉克、第一小提琴手休谟、钢琴手布莱利(54)。在乘客开始登救生艇时,哈特利带领他的乐队来到了甲板上,开始了他们最后的演出,一直到2:15分(55)。最后,他们随船沉入了大海,无一生还。
画面左侧是哈特利
关于他们演奏的最后一曲到底是什么,有两种版本。较多的幸存者证明,是《上帝我愈靠近你》,但擅长观察的电报员布莱德则坚称是《秋天》(56)。卡梅隆采信了前者。
------------ 我的华丽的分割线 ------------
欢迎阅读我的其他文章:
想要阅读我的更多文章,
欢迎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关注我的“西里杂谈”公众号: